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生理年龄/耶 生

2018-11-13 03:17: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有一则有趣的新闻。荷兰一位演说家入禀法院,要求准许他在出世纸上将自己的年龄减少二十岁,由一九四九年出生改为一九六九年出生,由六十九岁改为四十九岁,原因是他接受身体检查,显示他的生理年龄只有四十五岁,而且既然变性人都可以在出世纸上改变性别,他为什麼不能缩减年岁?

  记得葡萄牙球星C朗拿度数月前加盟意大利球会祖云达斯后做了体能测试,显示现年三十三岁的他,生理年龄只有二十岁。生理身体年龄,是把一个人的健康风险指标跟相同年龄群组的“正常值”比较,如果生物年龄比真实年龄小,代表身体比同龄的人健康;相反,则有健康风险。

  骤耳听来很有道理,综观同龄人,有肌肉比我丰富的,有身形比我结实的,有样貌比我年轻的,当然也有各方面都及不上我的。年龄只是数字,你这一刻拥有一个怎样的身体,是过去经历的答案,人人走的路不同,代表年龄的数字的意义就不大—但可惜世俗仍然保留这个数字的重要性,就如这位荷兰男子,他其实只想在网上结识异性,告诉人他六十九岁,没有回应;但说成四十九岁,加上他有一个吸引人的脸,就分外吃香了。

  可是,改出生年份也太难令人接受。出生年份是客观的事实,把一九四九变成一九六九,那这二十年算什麼?我反而有个建议,不如除了年龄外,我们也接受一个生物年龄,只要愿意接受测试,就能在身份证明上写上这一项,例如标明“在二○一八年十一月十三日接受测试,生理年龄为三十五”。那麼,社会就可以根据生理年龄去判别一个人,不单是用来结识异性,例如工作,有些七十岁的仍然很有魄力。

  然而,坊间目前并没有统一标準或公式去釐定那些指标才最适合,生理年龄标準化仍然遥遥无期。相较於生理年龄,我倒更看重心理年龄。生理年龄过大,影响健康,只是自己的健康;但心理年龄过小,待人接物不成熟,却影响身边的人。荷兰这位男子的生理年龄年轻了二十年,会否其心理年龄也年轻二十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