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流量”时代,上网需要无限流量,当明星也需要无限流量。两者都和钱挂鈎,也都成正比关係。只不过,上网流量是给的钱多流量越大,明星流量是流量越大给的钱越多。
流量越大,要请这位明星的费用就越高,但相对应的,能带动粉丝花的钱也就越多。前几年,流量明星效应还主要体现在影视圈,只要有当红炸子鸡或小花,再烂的剧本也能有好的票房。这几年,流量明星效益主要体现在了带货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去库存”能力。
某位明星代言了一款面膜,淘宝上的“官方”销售连结就会卖断货。越早断货,越能体现这个明星的人气。而粉丝之间,也会自发地“催单”:“今天你买了吗”、“给xxx的代言添砖加瓦了吗”、“要让金主爸爸看到xxx的价值”……这种粉丝群体中主动自觉的广而告之,比起打再多的硬广、软广都有效。很快地,一个成功案例,带动更多人尝试。
特别是今年以来,内地多位当红流量男女明星,纷纷代言或推广过各种日用品、食物,每次都能掀起“囤货潮”、“晒单潮”。这种狂热彷彿会传染,一传十,十传百。偶尔遇上一些比较引人发笑的案例,比如某位女星代言了女性卫生用品,一大群男性粉丝也疯狂购买,美其名曰买给女朋友或女性友人。
乍一看之下,这种你情我愿的购买,非常符合市场经济。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流量经济,多少有些“虚假繁荣”,并且格外具有“保质期”。一旦出现人气下滑,粉丝跑路,特别是购买力强的大粉跑路,则一损俱损,广告主“去库存”的算盘便也算是打翻了。
也因此,内容製作者们不断地推陈出新,试图打造新的流量王。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纷纷上马,力求让市面上永远充斥着话题王、热搜王,保持热度。娱乐产业变流量产业,各方忙於圈钱,真正用心打磨的作品寥寥无几,取而代之的是各类赚眼球的话题。然而忙於赚钱商人和陷入狂热的粉丝,或许都无暇顾及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