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仰望金庸“大师兄”\管乐

2018-11-30 03:17: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报馆办了一个“金庸与大公”的缅怀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新老同事分享点滴。我被安排从副刊的角度,谈一谈同为副刊报人,金庸对我们的影响。后辈如我,要去点评一位武侠小说宗师,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兄”,一时有些诚惶诚恐。

  我不是金庸迷,仅读过他的几部小说,一直以来,先生在我印象中都是神一般的人物。他笔下的江湖恩仇和刀光剑影,伴随了无数人的青葱岁月。先生去世的这些天来,我们都在回忆当年读书时偷看他小说的难忘时光,这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青春烙印。而他的青春芳华则绽放於“左手评论、右手小说”的双轨人生。自一九四七年起,金庸在《大公报》工作整整十年,从翻译,到记者,再到副刊编辑,新闻人的职业素养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巩固和提升。

  二○○九年四月,金庸回到阔别五十二载的大公报报馆,他深情地说:“我在《大公报》贡献过自己的青春岁月和聪明才智,今天回来看,我可以觉得今生无愧。”我是当年十月加入大公报的,无缘得见先生一面,只能从前辈同事们的交谈,以及相关的史料阅读中了解这位传说中的“老大公报人”。

  金庸曾说,“《大公报》有一个传统,在文字上很注意,一个字写错了,编辑就会来说,这个字以后不可以这样写,报社内部有很多规定,什麼字应该这样写,什麼字应该那样写,有很多规矩,对编辑的训练相当严格。”当时我入职的部门是国际新闻部,但第一个月需要去校对课轮岗。对一个刚毕业的新手而言,熟悉採编流程、学用规範的编辑符号,都是在那段时间掌握的。这样的培训,弥足珍贵,也为我的编辑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在后来的日子裏,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大公报》一贯的要求严格,稿件付印前往往要经过编辑好几轮修改才能定稿;起标题时字斟句酌,反覆推敲。五十多年前,年轻的金庸在《大公报》培养起了身为报人的理想,如今,我在这裏,依然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报人的理想和责任。 (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