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利是”去处/凡 心

2019-02-11 03:18: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小时过年,父母没给过“利是”,原因是个“谜”。最可能的,是父亲对中国节庆迷茫。他少年离家飘泊,对家庭过节的概念淡泊。给“利是”反是我们已到中年,那时双亲年迈,对中国文化习俗已深度皈依。

  小时的“利是”来自几户亲戚,加起来也就块把人民币,在一碗云吞麵不过一角几分钱的年代,那已是孩子的一笔财富。哥哥曾号召把钱交他保管支配,妹妹们乖乖就範,惟有我捂住荷包,由自己去决定如何处理。那笔钱可以去买平时眼馋的东西,包括书。

  年初一、二多数身不由己,要跟着父母去完成过年的程序,但初三之后就自由了。怀揣那笔钱,我最喜欢上广州北京路(以前称永汉路)的新华书店,那店几十年来屹立不倒,没挪过半寸。我便在那儿“打书钉”,一呆大半天。

  如今与文字结缘,感恩“打书钉”的获益,那是由“利是”驱动的阅读行为。

  今天孩子拿到的“利是”钱数目匪夷所思。几百几千的不提了,封十万八万的竟有的是。有位香港青年精英回忆,他十岁时拿到的“利是”是十万。那时差不多可以买个二手小居所了。

  有的权贵有利用价值,有所求的人便把功夫使到这些权贵的孩子身上,所封“利是”常以“万”计算,孩子共收到六位数的“利是”不属奇事。

  怎样处理这笔钱?不少父母诱惑子女把钱交他们保管,也有的佔为己有当了零花。还有的父母会趁机教孩子作储蓄投资,让他们自小就有理财观念。佩服这样的父母,但觉得过早用金钱去涂抹一张白纸,就好比孩子两三岁时就告诉他:你将来是要死的。道理不错,时机却不适合。

  幼童的“利是”,父母可替他保管,做些稳赚不赔的理财如定期存款,到他十八岁时连本带利还给他。少年人则可以交给他部分作零用,余钱由父母替他管理。如用於投资,赔了钱父母要自掏腰包补上,因为那是最好的理财教育──投资有风险,责任要自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