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拒绝,不是绝缘\米哈

2019-02-22 03:18: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曾经写道,收退稿信是作家和学者的工作日常。基於我同时身为作者和学者的身份,我收到退稿信的机率,应该比其他作者或学者多一倍,而又基於我比其他同行写得差的缘故,我收到退稿信的实际数字,或许又要比其他人收到的多了不少。简言之,我收过不少退稿信。

  我不想多说“收到退稿信是一次让自己进步的机会”这类的话。哪怕我明白这类说话的道理,也认同当中的积极性,只是收退稿信,就是很伤心的事呢!在需要伤心的时候,我还是选择容许自己暂时放下积极,伤心一会儿。但我后来发现,原来收退稿信倒不是最伤心的事,最伤心的是连退稿信都收不到,提案石沉大海。

  在这个资讯高度流通的时代,原来,人们收到“拒绝通知”的比率反而少了。最近,有一项管理学的研究发表,指出其七万多个样本之中,有百分之八十八的组织是不会对未获选的提案者作出任何回覆。换言之,他们看了这些提案,拒绝接纳,但没有发出拒绝通知。这并不是这个研究的重点,重点是:首次提案而没有得到回应的人,较不可能向那个组织提出第二次提案。

  因此,退稿信,儘管是退稿、是拒绝,但它始终是一封信,也就是一种连结。他开口拒绝你,至少,他开口了。

  当然,退稿信的连结作用,也要看退稿信的语调。例如,爱尔兰出世其后居於法国创作的著名作家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据说曾经收过这样的一封退稿信:“我的目光根本拒绝在任何一页上逗留,压根儿不想知道裏面的文字有何意义……这部书稿根本就是胡扯……出版或不出版根本就不是我们该考虑的问题,那一点意义也没有。美国大衆读者的品味虽然跟法国前卫小说家的品味一样糟糕透顶,但我想他们还没有糟到接受这种小说的地步。”

  收到这样的退稿信,贝克特还会感到跟这出版社有一种连结而再次投稿吗?拒绝,不是绝缘,绝缘,只因为不怀好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