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大湾区文化\凡心

2019-02-22 03:18: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这两年,香港人的话语中多了一个常用词:大湾区。但大湾区是什麼?它和香港人的生活有什麼关係?许多人还是“矇查查”的。这两天,中央有关大湾区的规劃已出台,对其发展有了明晰具体的设想。那个一直只在远方矇眬的影像,已在一步步向香港人走来。

  大湾区指的是珠江三角洲的九个城市及两个特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佛山、肇庆。各市的历史、政治、经济有很大不同,发展程度也有差异。在文化领域,只说日常语言,惠州以客家话为主;深圳是移民城市,早就通行了普通话。同属广州话方言区的广州话和佛山话,声调就很不相同。江门话属四邑话,更不是其他城市的人能完全听得懂的。十一城的习俗民风也略有不同,“吃”的文化体现尤其鲜明。

  现在,十一城要共同融入改革的大潮中,共同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大湾区文化”。很多朋友很有兴趣想知道:她将呈现出什麼面貌呢?从深圳的发展中,我们或能得到一些启示。

  深圳改革开放初期,我在蛇口工业区工作,亲身体验了来自全国各地创业者追梦的热情和行动。许多人来时两手空空,多年后重逢,大部分人早过上了小康以上的生活,幸福程度超出了他们初到深圳的预期。他们带着自身原始的文化印迹,与其他文化融会,共同创造出奋发向上、文明包容的深圳文化。

  许多敢去喝“头啖汤”的香港人,抓住了深圳发展的机遇,投身深圳的各行各业,贡献了国家,富裕了自己,成为了深圳文化的一部分。

  当初深圳的改革无例可循,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相比之下今天大湾区建设已是站在前人坚实的肩膀上,起点和信心已高出许多。比起深圳,大湾区是个更大的机遇,提供的发展机会也将更多。

  香港人特别是香港年轻人是否也有投身大湾区发展的热情和决心?回看深圳发展,答案是乐观的。人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大湾区文化,一定会有香港人贡献的成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