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内地的科幻文艺很火。
内地科幻作家刘慈欣凭作品《三体》,在二○一五年获得了第七十三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雨果奖的最佳长篇小说奖,鼓舞了更多本来就兼有科学知识和文学素养的写作人投身该种类的创作。
二○一六年第七十四届的雨果最佳长篇小说奖,又是由中国人再接再厉夺得,摘冠者是年轻的科幻作家郝景芳,她凭藉《北京摺叠》获奖。
内地写科幻文学的远不止这二人,他俩是胜出的幸运代表。
有些观点常抨击中国教育培养不了有创意的人才,这未免过於偏激。只说眼前这二例,便很“打脸”。
中国的文化裏本来就有不少科学幻想的元素。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对自然世界充满了想像,对当时未能解释的现象作了大胆的假设和解释。这些故事在民间,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向孙辈口口相传的故事,是人们茶余饭后树头消遣的谈资。
这或者就是滋养中国科幻创作的文化氛围和营养。
今天的科幻文艺要比古代的想像力更为丰富和全面,更富时代色彩。根据刘慈欣早年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写出了当代人对地球存亡的关心和焦虑。网上资料说该片上映不过半月,票房已达四十多亿。可见中国确有一支科幻文艺粉丝的大军,连一些有名的商业巨子,都是这部片子的忠实拥趸。
中国不缺有创意的科幻文学、文艺工作者,也不乏热衷科幻文学的读者、观众,所以科幻文艺有理由会延续一个长时期。
前两年在香港书展,幸会了来自清华的在读博士郝景芳。她该有三十多岁,外表看去清清爽爽的,像个年轻本科生。郝景芳是个“学霸”,毕业於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就读於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又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在读博士生。
刘慈欣也出身工科,学的是水利水电,曾经谦称自己是一名电工。
这些扎实的工科背景,便是他们科幻创作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