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回到北京的第二天,从十八楼的阳台推开窗望去,北京的早晨扑面而来。初升的太阳意气风发,耀眼的阳光穿过蓝天白云,给整个城市镀上了一层光亮。一群鸽子盘旋着飞过楼下平房大院的房顶上,翅膀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大街上汽车渐起的鸣笛,夹杂着聒噪的喜鹊叫声。
忽然,旁边的中学响起了旋律昂扬的《运动员进行曲》,瞬间将我的回忆拉回了从前。
三十多年了,北京发生了太大的变化。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昔日自行车铃的清越,早已被刺耳的汽车鸣笛淹没。曾经北京唯一的奢侈品购物地赛特商厦,是小时候仰视羨慕的圣地,如今在其他时尚新潮的摩天大厦掩盖下,变得灰头土脸,破败不堪。胡同裏那些糖葫芦的叫卖声,“磨剪子磨刀”的叫卖声,已被收进了街边的网红小店和博物馆。
但总有那麼几个瞬间,能把记忆迅速拉回从前。比如每个工作日的早上,激昂向上的进行曲从楼下宽阔的学校的操场上传来,学生们从教学楼鱼贯而出逐渐形成有序的队列。超高分贝的早操音乐和强劲持续的口号节奏会瞬间覆盖周围的四合院和住宅楼,彷彿在催促着人们投入一天火热的生活。遛鸟的老者,买菜的主妇,匆忙的上班族,都在这乐曲声中,迈着不同节奏的步伐。
这种音乐,我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也听过,但似乎只有北京才能完全透彻地将这一旋律融入整个城市的生活。又或者说,这种进行曲,只有在北京,才能真正尽量发挥展示。余音绕樑,三十年不绝。
想起香港、上海的早晨,我脑海首先浮现的是铜锣湾、外滩喧闹的车流和人群;想起巴黎,我会想起路边氤氲着阳光和咖啡香气的小馆。唯想起北京,鸽哨、鹊声、进行曲的交响,在我心头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