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以梦为马\风波裏的《纽约书评》\管 乐

2019-03-22 03:18: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本卓尔不凡的期刊背后,必有一位不同凡响的主编。在伊恩.布鲁玛二○一七年接任《纽约书评》主编之前,这本期刊五十多年来一直都由芭芭拉.爱泼斯坦和罗伯特.希尔弗斯二人担任联合主编。二○○六年,芭芭拉去世,希尔弗斯独挑大樑直至二○一七年过世。

如何挑书作品、邀约书评家,其实是一门很讲究的学问。作为掌舵手的希尔弗斯从杂志创刊开始就强调“质疑权威是一切辩论之始”,挑选书评家也自有一套严苛“準则”。比如,他很看重作者的文学敏感度和知识储备,要对小说结构有敏感度。他曾说:“我拿到一本书,会把脑海裏那一百多个名字过一遍,谁能写书评?而不是一定要找到随便哪个人写书评。”

希尔弗斯会在平安夜给作者回覆编辑意见,“工作狂”的形象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不过,他的作者们却心甘情愿地乐於接受。钢琴家、音乐评论家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曾说:“在他那裏,问作者要书评不是一项工作,而是一种真诚的自我表达,他说话时高贵而娴熟,让人觉得深有同感。他让作者们觉得为他写文章不是业务往来或沟通过程,而是一种友情的互惠。”

二○一三年,《纽约书评》创刊五十周年,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港译:马田史高西斯)特别拍摄了一部名为《纽约书评:争鸣50年(The 50 Year Argument)》的纪录片,似有向他仰慕的期刊致敬之意。片中的希尔弗斯神采奕奕,浑身散发着一股无形的力量。

希尔弗斯二○一一年在接受《上海书评》访问时被问及心目中合适的接班人选时,他直言:“这个问题的实质应该是,如何继续打造一份好刊物。我每天在考虑的都是下一期杂志的内容,有哪些新书,约哪些人写稿,全世界有那麼多衝突战乱需要报道、分析,哪些文章可以做头条。下一期,永远是我的优先考虑对象。”

如何打造一份好刊物?希尔弗斯十多年前的话言犹在耳。对如今刚刚接任的两位年轻主编来说,这无疑任重而道远。 (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