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城的母亲平权运动导火线是梁氏家暴案。受害人梁小姐在记者会上声泪俱下,她只因为问一句“为何做母亲不可以有自己生活”,便被丈夫拳打脚踢。犯人其后被捕,判监三年。
事件启发许多母亲站起来,讲述她们曾经承受的暴力对待。不只实质殴打,也有语言暴力,如被斥责“不带孩子”、“不做家务”。一群不甘现状的妇女遂成立LMF(Liberating Mother's Front),推行母权运动。发言人说﹕“我们不是拒绝做家务,拒绝带孩子,只是这不必然是母亲责任。”
LMF登上各大报刊头条。大批母亲受到鼓励,纷纷做一些早已想做却因“责任”而未做的事:学绘画、学骑马、做义工、去旅行。
然而很快运动遭到反扑:有传媒报道孩子无饭开、功课无人理。做父亲的推说工作繁忙,学校推出讬管服务,又导致教师工作量大增。半年后,一名教师自杀,遗书写:“我有的应该是三十个学生,不是三十个孩子。”
在A城教师协会牵头下,反LMF大联盟结成。他们的口号是“生儿便应育儿”。LMF反击:生儿不只是母亲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应该整个社会负责。大不了一拍两散,女人不生,看谁怕谁?LMF发起的“罢生行动”,联署者竟达300万人。
或是出於恐惧人口失衡,政府随即宣布支持母权平等。多份主流报章亦顺势跟风,将大联盟贬为保守派。渐渐地,一些前卫的年轻人倒戈,宣称他们可以照顾自己。而政府承诺增拨教育资源,亦成功令老师退场。LMF大获全胜。
话虽如此,母权运动仍任重道远。有学者在报刊撰文,呼籲母亲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塑造母亲定型的文化产物无处不在,必须时刻警惕,才能迈向社会平等。
这就是为什麼你在A城不会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关母爱的自然纪录片亦一律禁播,毕竟会抛夫弃子的动物亦有许多。一家玩具商推出供女生玩的婴儿娃娃,被杯葛至破产。有老师在Facebook被踢爆要求母亲“尽责任”,第二天便被革职。
LMF至今仍为捍卫母亲的权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