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节去年推出的“两地书”当代舞交流平台仍令人记忆犹新,今年的艺术节也将这一创作平台延续了下来,在此,内地、香港两地的年轻舞蹈艺术家们有机会共同创作,让不同成长背景的舞者聚集一堂,尝试将各自的心情书写入同一篇故事裏。
去年的“两地书”为观众展示了三齣风骨各异的作品,今次所呈现的则是一个完整的长篇舞作,名为《没有大象》。来自北京师範大学舞蹈系的常肖妮教授虽然是这支作品的编舞,但确切来说,整个作品是她与六位表演者共同创造出的成果。六位表演者中,除了来自甘肃的李斌以及香港本地的梁俭丰和余巧儿是科班出身的专业舞者,其余三人分别是主修表演的陈玮聪、毕业於中大护理系的张嘉怡、身为物理治疗师的唐浩山,都是舞蹈爱好者,但并未受过非常专业的舞蹈训练。不过这也正是这支作品有趣的地方,不仅是从舞蹈出发,而是从更广阔的维度,去挖掘那被刻意视而不见的“大象”。
《没有大象》的灵感来源於美国作家伊维塔.泽鲁巴维尔的著作《房间裏的大象》,编舞常肖妮解释道:“作品中的‘大象’是一个符号,代表某种真相,也代表某种孤独。不同身份的人经历着各异的拥有和失去,对内心隐藏的情感或孤独,却往往选择视而不见,我想探索的,就是这份每个人内心不敢轻易触碰的真实与真相。”
排演过程中,编舞会与表演者天南地北地聊天,也会和他们做很多即兴的表演练习,试图去探索各人内心隐藏的秘密、伤痛、苦闷,让他们“拿自己的故事去交换别人的故事”,从而碰撞出些许新的共鸣。
在《没有大象》伊始,似乎,所有人都在小心翼翼地“经营”他们的“快乐”,人们相聚在一起嬉笑吵闹、一起手舞足蹈,带着所谓“快乐”的假面随着迪斯科音乐摆动身体,向天空喷洒七彩的纸屑,这样虚浮的热闹让人逐渐忘却了心中那头沉重无比的“大象”,这样若即若离的人际关係也令人觉得安全。“迴避”和“否认”的姿态在《没有大象》中无处不在,尤其当音乐停滞下来的时候,当人们必须面对各自的苦闷与孤独时,却不约而同地转头选择了逃避。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