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铅字肖像\真的没有“大象”吗?\杨 骐

2019-03-25 03:18: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於香港艺术节赛马会当代舞蹈平台上展演的舞蹈剧场《没有大象》,它的第一个版本曾於二○一七年在北京上演,不过此次在香港再演,已是完完全全不同的模样了。

  在编舞常肖妮看来,“这个作品永远不可能重複或複製,因为每个人都在讲自己,所以每次演出,都是重新面对不同地域或环境的人,去挖掘他们身上独特的属於自己的东西。”

  香港版的《没有大象》确实有很鲜明的港式元素,本地表演者们的念白中,地道的广东话和可爱的港式普通话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对白中间有时还穿插入脍炙人口的流行曲,虽然只是轻轻哼唱起那熟悉的曲调,但出生成长於此的观众即刻便知道这首歌是《似是故人来》。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让这一首演於北京的作品润物细无声地抓住了每位香港观众的心。如此一来,香港版的《没有大象》所言说的,不仅是六位表演者各自的快乐与哀愁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绪、他们的疑问,亦可能是每个置身於这座大都会中的人们不可避免要面对的。

  《没有大象》的六位表演者都很年轻,他们也毫不掩饰自己好玩的天性,令整齣作品充满了青春的盎然意趣。尤其是演出中后段,表演者们用三种不同的“节奏”去表现同一段戏码,同样的对白及同一套肢体动作分别换上三种速度去呈现,从日常的一倍速,到异常的二倍速,最后换上非常荒唐三倍速,用十分戏谑的方式将“我们的生活是如何被异化的”这一残酷的事实展演了出来,虽然惹来台下观众的阵阵笑声,却也留下了意味深长的余韵。有时,比起正面的说教,反倒是无厘头的方式,更能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刻的悸动。

  表演者之一的梁俭丰说:“这是一个充满玩味和实验性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係、自我与群体意识的形态,像是在玩‘假装’的遊戏,又像是挖掘‘真相’的侦探过程”。

  他们追问道:你喜欢做梦吗?你懦弱吗?你享受吗?你遗憾吗?你不回应吗?……从个人到社群、从玩乐到工作、从日常到异常,《没有大象》向观众抛出了无数哲学问题,相信每位观众都能从这个作品中带走一节属於自己的感悟。

(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