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雁南飞\艺术片的围城\杨劲松

2019-03-29 03:18: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周日早上带父母去看王小帅新片《地久天长》,北京蓝色港湾影院上午九点半的早场,百座不到的小厅上座率仅一成。母亲说昨晚听说要来看此片,兴奋得很久没睡着,主要看近期宣传说是讲述八十年代的故事,提醒观众带好手帕,会被催泪。确实,如今老年观众很难看到他们熟悉的题材。我们一到影院,就在影院大厅找此片海报,想给父母合个影,没找到。大厅裏最醒目的海报背板是美国影片《波希米亚狂想曲》,海报上还有百事可乐的广告。早场的大厅给了这部音乐片,听说也有十几位观众。儘管这部刚获奥斯卡奖的影片在内地公映时被删减,公映期也最晚,但此片票房在内地的票房仍高出《地久天长》一倍之多。

  当然,我父母不会去看《波希米亚狂想曲》,他们看完《地久天长》后,还是觉得这部三小时艺术长片长了点,他们对非线性时空交错的叙事显然不适应,对剧情有误读,父母也都流泪了。但他们说情感体验不如张艺谋《归来》与冯小刚《芳华》。我在影院看到,《波希米亚狂想曲》打出的广告语是“万众齐唱、热泪盈眶”,同期台湾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则无需打出催泪广告词,内地观众用泪水直接将此片票房推高到近九亿,成为目前最卖座的台湾片。在柏林看哭观众的《地久天长》与这两部影片比,并未有明显市场竞争力。

  内地艺术片还是缺营销,被康城、威尼斯、柏林等欧洲三大影展牵着鼻子走,在未有入围的十足把握前,导演与製片人基本不会说已完成影片製作,更很少会按正常程序提前送电影局审查,更谈不上与广告商做什麼商业品牌合作。欧洲三大影展毕竟是欧元办的奖,资本是有本土文化个性的,中国电影入围确实格外困难,但中国导演们却心有不甘,希望早日走出艺术片票房低迷的围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