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书之妙道/中锋与侧锋/邓宝剑 dengbaojian@126.com

2019-04-18 03:18: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用毛笔写字的时候,毫尖大体处於点画中央的状态称为中锋,毫尖大体处於点画一侧的状态称为侧锋。

  影响中锋和侧锋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字体不同、工具和材料不同、审美趣味不同等。清代刘熙载说:“蔡中郎《九势》云:‘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后如徐铉小篆,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於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盖得中郎之遗法者也。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於主锋,外界出於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这是由小篆而论中锋之法,然而刘熙载又在不分字体的情况下一概地强调中锋:“书用中锋,如师直为壮,不然,如师曲为老。兵家不欲自老其师,书家奈何异之。”(《艺概.书概》)清人论书多有强调中锋运笔者,这与他们重视某种篆籀遗意有关,而后世有的书家本无此种倾向,却也强调“笔笔中锋”,其论则近於迂了。

  儘管有的书家写字时总是保持某种笔毫状态,但仅用中锋和侧锋去概括笔法,把它们当做衡量一切笔画形态的尺度,动辄称某家中锋某家侧锋,或某笔中锋某笔侧锋,是容易失於简单化的。事实上,书家遣锋作字,运指转腕,毫尖劃过的轨迹和笔画整体的轨迹未必是平行的。王羲之传本墨迹中丰富的点画形态出於灵活多变的运笔动作,若悉心体会就可发现,运笔时毫尖并非总是处於点画的中间或者一边,而是曲折多变,它构成了笔法的某种肌理。这样的笔法有著广泛的体现,在晋唐墨迹中处处可见,即使点画简约细劲如怀素《自叙帖》,也保留了这种肌理,不可用“中锋”一言以蔽之。

  通过範本的点画形态来揣摩古人行笔时的笔毫状态,或者说,在起笔、行笔、收笔各个环节时时体会笔腹与毫尖的位置,这是研习笔法的重要途径。如果中锋和侧锋这一对概念依然有价值的话,它们就应当用来指称某一单位时刻的笔毫状态,而非书写某个笔画整体的笔毫状态,它们应当针对“点”,而不是“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