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年轻人不太清楚“五一劳动节”的意义,只因为现代社会物质丰盛,新一代都不需要“捱世界”或以劳动换取生活所需。其实劳动并不一定很艰苦,只要从中发掘乐趣,劳动不单可以锻炼身体,更可以令精神文明获得提升。
表演艺术没有明确的劳动概念,但是现代戏剧则着重透过肢体来呈现角色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心态。所谓形体动作的戏剧,并不是默剧般减省语言而纯以身体表演,而是以个人灵活而多变化的身体动作,传达角色的个性、感情和行动目标。上世纪中叶的西方戏剧,已有不少戏剧家以形体动作来建构表演风格,较之从前单纯以对话来作演出,令舞台上的演出更富质感和更加可观。
其实不少东方舞台的表演方式,与劳动的概念不谋而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於台北创立的优剧场(其后改名为优人神鼓),结合了戏剧、舞蹈和武术於一炉。优剧场以击鼓为主要表演形式,但据悉团长对於新加入的团员,都会要求“未学击鼓,先学打坐”,藉此淨化心灵,再而进入锻炼的境地。优剧场在老泉山上自行搭建表演场地,团员除了参与演出之外,日常亦要协助整理剧场和肩负其他工作,仿如僧侣般过着身心修炼的生活。这是艺术劳动的其中一种形式。
我国的戏曲表演,更能体现艺术与劳动的关係。戏曲演员学习的四功五法,其中的唱、唸、做、打,前二者是语言技巧,后二者都是身体的磨练。要练好做功与武打,绝非朝夕之事,正所谓“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演员既要以身体作工具,故此无时无刻都要练功。著名崑剧艺术家林为林,被观众喻为“江南一条腿”,他担演的《吕布试马》或《林冲夜奔》,都能充分表现其强劲的腿功。在业界流传着一个戏言,林为林即使站着讲学或接受媒体访问,说不多久便要练习“朝天蹬”,即是将腿蹬直向头部。成功的艺术家,其实任何时刻都在劳动。
cloud.tkp@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