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包容性(inclusive)课堂?在大学参加相关培训,感触颇深。
在我们这样一个重视教学质量的美国文理大学教课,同事们一般都懂得要考虑学生不同的教育背景、学习方法、水平能力,在设计课件、作业、考试时力求灵活多样、适应不同需求。比如,除了笔头,还要看口头能力。除了测验记忆,还要考察创意。我们平日上课、与学生在办公室见面也以表扬、鼓励为主,有教无类,致力於培养多元、包容的集体。不过,听主持人列出课堂上常见的有关种族、能力、性别等方面的有形无形、有意无意的歧视,牵涉到教授点名、课堂讨论、批改论文、提供反馈等各种常规工作,让我意识到之前不曾注意的问题。
若听到某个学生用了种族歧视性话语,比如对於非裔的诬衊性称呼,哪怕该生是在引用作品或其他人的话,教授也要有所反应。即便当时在场的没人抱怨,如果不及时干预,负面影响会无限扩大。我们得先认可此事的严重性,建议大家暂停、思考,日后再找专业人士来帮忙调停。如果作为教授,你说了不该说的话怎麼办?在特定情境下,教授可能有使用“不当言辞”的道理,但学生仍然会感到受了歧视。用意和影响有区别,学生更关心影响而不是用意。所以,教授应该认错、道歉、答应今后改正,不要为自己强辩,事情到此为止,不要让被伤害的人反过来再来安慰你。
结束时,主持人也认可教授同样会受到歧视。应对的窍门是:先分辨此事的负面影响属於1-10的哪一级,接着分辨身体哪裏感受到紧张。然后和别人交流吐苦水。最后长呼一口气,放下此事,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