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以梦为马\汪曾祺的“保留节目”:煮乾丝\管 乐

2019-05-03 03:18: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和江苏同好去本地的江浙餐馆,大煮乾丝是必点菜目。这道被视作淮扬菜系中的“看家菜”,无论是刀工,选料,还是调味,都颇为讲究,所以我们常藉此判断餐馆是否地道。

  说到乾丝,“老饕”汪曾祺曾有篇同名文章,大讲这滋味背后的故事。比如,在原料选择上,乾丝要“一种特製的豆腐乾,较大而方,用薄刃快刀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而且“讲究一块豆腐乾要片十六片,切丝细如马尾,一根不断。”至於製作工序,“乾丝在开水锅中烫后,滗去水;在碗裏堆成宝塔状,浇以麻油、好酱油、醋,即可下箸。”除了“烫乾丝”,还有另一种做法—“煮乾丝”,“用小虾米吊汤,投乾丝入锅,下火腿丝、鸡丝,煮至入味,即可上桌。不嫌夺味,亦可加入冬菇丝。有冬笋的季节,可加冬笋丝。”末了,作者还不忘对二者再总结作以区别:“烫乾丝味要清纯,煮乾丝则不妨浓厚,但也不能搁螃蟹、蛤蜊、海蛎子、蛏,那样就是喧宾夺主,吃不出乾丝的味了。”

  身为江苏高邮人的汪曾祺,到了北京之后,时不时怀念故乡的味道,便饶有兴致地将记忆中的食物“变现”,但苦於没有适於切乾丝的豆腐乾,“不得已,以高碑店豆腐片代之,细切如扬州方乾一样,但要选片薄而有韧性者。”就在这细緻观察并着操作演练中,煮乾丝成了先生“偶设家宴的保留节目”。有次,作家聂华苓和丈夫来做客,一大碗煮乾丝,“华苓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

  不同於袁枚写《随园食单》,他本人并不下厨,在哪一家吃了什麼好菜,多是留心其做法,进而总结、概括出一套系统的烹饪技术,汪曾祺可谓“吃货们的表表者”,不仅谈起饮食来头头是道,还要亲力亲为,从食材的选购到做法乃至效果的呈现都颇费一番心思,也正因为如此,俗雅之间,不光令读者了解了这味道背后的底蕴,还因这烟火气而被逗出了食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