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雁南飞\大运河畔踏歌声\杨劲松

2019-05-10 03:18: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太湖边的江南早已是江苏名片,最近在扬州举办的首届大运河文化旅遊博览会,又以“大运河”这一千古民生工程的文化地标,在文化江苏的国际版图上浓墨重彩,一条大河将江苏平原与华北大地的过去、今天与未来,脉脉相牵。在扬州“京杭之心”的运河畔,歌剧《运之河》上演,隋炀帝与大运河的绝唱迴荡运河两岸,给海内外来宾留下深刻印象。

  五年前,为庆祝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苏演艺集团创作了《运之河》,出品人徐宁女士介绍,该剧曾获中国歌剧节七项大奖、并赴欧洲巡演,受到海内外观众欢迎,到故事发生地的运河畔实景演出为首次。该剧以大运河开通为经、以隋唐朝代更迭为纬,编织了一部家国与朝代的命运交响。隋炀帝在战火连连中再开通运河,令民众不堪重负、揭竿起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天下之水无非百姓。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下,该剧给予了隋炀帝与萧后、江南船娘秀秀这两组人物同样的人文关照,该剧作曲唐建平在欧洲歌剧创作基础上,将江苏民族音乐元素融合於宣叙调与咏叹调,蕩气回肠的音符充分体现了对历史反思的浓烈、对人性情探的悠远。舞台上,当秀秀不堪凌辱跳进奔流大河,当隋炀帝携手萧后诀别江都之岸,催人泪下的优美咏叹伴随的是观众身边的运河夜色,风声水声再惊岸,一别已千年,古月照今尘。

  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一直是近年中国文艺界致力的方向。用欧美观众熟悉的歌剧形式,讲述古老中国的这段传奇,打通并融合了东西方审美的屏障,《运之河》是成功样本。当然,未必所有中国故事适合西方歌剧,要看题材自身蕴含的情感深度与历史宽度,否则就是“东西文化两张皮”,会让东西方观众同时陷入审美的尴尬境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