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艺加之言/《美杜莎之筏》/王 加

2019-05-22 03:18: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整两个世纪前的巴黎沙龙展中,一幅描绘一八一六年法国巡洋舰美杜莎号在北非海岸触礁沉没的现实题材作品出人意料地成为焦点。这幅原名为《沉船现场》,后更名为《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的巨製由年仅二十七岁的西奥多.杰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绘製。画家以双金字塔构图如实地呈现了约一百五十个船员在美杜莎号沉船后挤在木筏上逃生,待漂流到第十三天仅剩十五名幸存者看到获救希望时的悲惨场景。为了尽最大可能还原惨剧的真实境况,画家到医院探访幸存者、并对着尸体进行临摹,耗时八个月完成了这幅惊世骇俗的巨作。

  杰利柯的《美杜莎之筏》虽然承袭了传统古典神话历史主题的大场面和人物姿态;并集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般的肌肉线条、卡拉瓦乔(Caravaggio)般的光影对照以及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动态捕捉於一身,但以古典主义技法将新闻事件转化为画作的革新表现形式在二百年前首次亮相时却收穫了毁誉参半的评价。不过,画作的诞生不仅掀起了反对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画风的审美革命,还标志着浪漫主义(Romanticism)绘画风格从此拉开大幕。与杰利柯交情莫逆的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便受其影响创作了成名作《但丁之筏》;后者备受好评的《希奥岛的屠杀》和享誉世界的传世经典《自由引导人民》取材自新闻事件的灵感也来自前者的启发。而透纳(J.M.W. Turner)很可能藉《美杜莎之筏》沙龙结束后次年在英国巡展的契机欣赏到这幅令人战慄的杰作,并借鉴此海难题材完成了名作《奴隶船》。此外,杰利柯以关注普通幸存者所遭遇的惨痛经历为核心的创作手法也让身为写实主义先驱的库尔贝(Gustave Courbet)受益匪浅。其代表作《奥尔南的葬礼》和《画室》中描绘寻常百姓、记录日常生活情境的写实表现方式显然深受《美杜莎之筏》的影响。直至二十世纪,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反战巨製《格尔尼卡》仍可追溯到杰利柯对新闻题材的写实表达。(影响西方艺术史的百幅油画名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