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以梦为马/书评编辑的难题/管 乐

2019-05-24 03:20:4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追踪各类出版信息,进行高密度过滤后,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好书。”这是近日一篇题为“我当纸媒书评编辑那些年”的文章中提到的书评编辑日常,於我再熟悉不过。也正因此,往往就会被问到:选书的标準是什麼?说实话,这些年下来,我终究未形成一套应对的标準答案,甚至还常常为选什麼样的书而纠结。

  《我当纸媒书评编辑那些年》的作者绿茶是内地一位颇出名的书评人。在他看来,选书“没有标準答案”,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理念,在选书环节上自然也就不同,更多的是考验编辑的眼光。即便是有十多年书评编辑经验的绿茶本人,也经常会反问自己:我们到底要办一份什麼样的书评?选书标準是什麼?

  挑书,大概是让每个书评编辑都很伤脑筋的一件事,不分地域,不论文化。董鼎山先生曾在《书评编辑怎样工作》一文中详细介绍过美国的书评杂志编辑如何选书。他将挑书作评称之为“一种艺术”,“对新书评论之挑选,好似政治上的投票选举”。虽然这篇文章写於一九八二年,如今再翻出来品读,很多场景依然不觉得过时。比如,作者道出美国的书评编辑在选书时通常依据的四项条件:一、出版界内部对此书的传闻;二、出书以前的宣传;三、书局所供应的材料;四、编辑本人对新书的审阅。看看三十七年后的今天,这些条件不依旧是选书参照的标準吗?与作家、出版社的交往,可是书评编辑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呢。

  不过,绿茶认为自己从事书评编辑的那些年是“纸媒最后的黄金时期”,我倒并不这麼觉得。至少,在编辑报纸书评版的当下,仍然有出版机构和作者非常在意我们的推广,负责市场营销的人员也会在第一时间告知新书资讯,有的甚至还会直接邮寄样书。儘管经常苦恼於选书环节,但三不五时地收到书籍包裹,被新书包围着,依然不失为一件幸福的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