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周辉的笔记《清波杂志》,卷十有《东坡僦宅》,说到了对待钱财的态度。
东坡说,他在眉山的家发生了一件事。有天,两婢女在熨帛巾,两脚突然陷进地裏,一看,深数尺,有个大甕,上面用黑木板盖着。苏妈妈急忙让人用土填进,并整理平坦。
后来,苏家要搬房,有人想挖出那个大甕,崇德君说:假如您妈妈还健在,一定不会去挖的。苏一听,就不去挖甕。
唐朝,浙西观察使李景逊,他母亲郑夫人早年守寡,租住在洛阳城,古墙塌坏,发现了差不多有一船的铜钱。郑夫人焚香向天祝祷:我听说,没有功劳而获得财物,就是灾难,我只希望两个孩子能学问有成,实现自己的志向,这些钱,我们不敢要。祷告完毕,郑夫人让人将那些钱又全部埋好,并修理好倒塌的墙面。
屋裏有个洞,要不要继续挖?不挖,一定不是你的,挖了,就有可能是你的。但是,这些钱财,确实不是你的,它们是房屋的原主人留下的。甚至可能是更早的人留下。
而且,苏妈妈对待别人的东西,看也不看。那黑木板下藏着的,十有八九是钱财,否则不会这麼费心机,管他什麼东西,不是咱的,坚决不要,看也不看。如果意志不坚定,说不定看了一眼后,就有可能转念。
苏妈妈和郑夫人,是中国传统美德妇女的代表,在她们的教育下,孩子都健康成长。
不义之财,很多人不会要,是因为,财裏有义,钱财上附着隐性的道德。古人很多的财富观,都建立在义的基础上,为此,还延伸出许多的条条框框,试图对人约束。如报应说,如恒定的财富观,这些都和人的道德紧密相联。
那些背着各种精密仪器,整天想盗墓盗洞的,都是不劳而获的典型,吃夜草,发横财,一不小心,就掉进钱眼裏,挤个半死。
11643343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