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书之妙道\悟与练的循环\邓宝剑

2019-05-30 03:03: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笔法是书法的重要内容,而笔法大约包含三个方面,即执笔姿势、运笔动作和点画形态。对於楷、行、草书,晋人法书历来被视为无上範本。晋人传世书迹的点画形态是可见的,由这可见的点画形态揣摩不可见的执笔、运笔要领,便有了各种见仁见智的看法。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探讨前贤的笔法,首先面临的就是文献是否充足的问题。此处所说的文献,既包括各种相关的书迹,也包括阐述笔法的图像、文字,另外还有与书写相关的器用、制度等。孙过庭云:“去之滋永,斯道愈微。”唐人去古未远,尚有如此慨叹,何况后来者?

  然而对於晋人的笔法,历代都不乏深入的证悟者,今天的人们亦不必一味望古兴叹。近世以来的考古发现向世人呈现了大量的六朝墨迹,西域出土残纸文书、六朝写卷等足资借鉴,此其一。现代的博物馆将公私收藏汇集到一起并向公众开放,研究者有大量面对真迹的机会,此其二。影印技术複製前人遗迹纤毫毕现,人们可以随时把玩,此其三。有此三点,今人学书便比明清诸家多从碑刻与刻帖揣摩笔法方便得多。诚如启功先生所说:“以材料论,古代所存固然比今天的多,但以校核考订的条件论,则今天的方便,实远胜於古代。”

  若谓晋人书迹中的点画形态是“形式因”,那执笔、运笔的动作便是“动力因”了。通过晋人的书迹探寻晋人的笔法,就如循着他们的足迹揣摩他们的步伐一样。一个无从避免的事实是,学书者总是带着自己对笔法的理解去接近古人书迹的,然而在临习古帖的过程中,学书者的理解结构和运笔方式会发生变化,於是带着这新的理解结构和运笔方式进一步逼近古帖……这是一个悟而练、练而悟不断循环的过程,对前人笔法的印证正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深入的。

  今人不乏文献,能否对古人笔法有一得之见,便全看是否善於用心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