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艺加之言/《奥尔南的葬礼》/王 加

2019-06-12 03:13: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十九世纪法国学院派传统中,历史画创作仅限於巨幅关於宗教、神话或寓意题材的作品。因此,当一幅关於无名之辈葬礼的现实主义巨製亮相一八五○至五一年度沙龙时,无异於是对学院体制和“遊戏规则”的巨大挑战。当年轻的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於一八四八年九月在家乡奥尔南参加完家属的葬礼之后,他完成了其职业生涯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高三米宽六点七米的《奥尔南的葬礼》(A Burial at Ornans)。在棕灰色的浓重背景映衬下,画家採用十七世纪荷兰传统群像的横向排列方式将出席葬礼的白袍神职人员和一袭黑衣的家属宾客一字排开,满眼的黑色被零星白色点缀出韵律感,唯有悬挂在高耸十字架上的耶稣圣像纵向打破了画面平衡。库尔贝颠覆了传统历史画的规则,画中没有英雄神祇,甚至毫无美感可言,只是如实描绘了一群悲伤的普通人神情凝重地哀悼逝者。画家本人更称画作“是现实中浪漫主义的葬礼”。

  随着一八五五年《奥尔南的葬礼》和《画家工作室》(The Artist's Studio)因尺幅过大而被万国博览会评审团拒收,库尔贝一怒之下搭棚独立办展并发表《写实主义宣言》的激进作法标志着写实主义(Realism)正式拉开序幕。一举被视为挑战学院派传统先驱的他和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一同摒弃了完美的线条和被理想化的姿态,二人关注并记录平凡百姓的生活情境和真实的自然风貌,彻底改变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艺术风潮。曾在库尔贝工作室进修的方丹.拉图(Henri Fantin-Latour),与他交情莫逆的惠斯勒(James Whistler)、德国写实主义画家莱伯尔(Wilhelm Leibl)等名家均深受其影响。此外,《奥尔南的葬礼》中所表现出的厚重色彩密度、暗色块体积感和粗糙质地,不仅体现在匈牙利最伟大画家米哈伊.蒙卡奇(Mihály Munkácsy)获得一八七○年巴黎沙龙金奖的成名作《死囚的最后一日》和马奈(Édouard Manet)早期名作《喝苦艾酒的人》中,还被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所借鉴,为日后立体主义(Cubism)的诞生奠定基础。

  (影响西方艺术史的百幅油画名作)

  微信公众号:Jia_artscolumn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