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墟里\乳糖不耐受是“神话”吗?\叶 歌

2019-06-17 03:13: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西方学者、媒体常提到亚裔、非裔人口中普遍存在“乳糖不耐受”现象。他们称,因为基因,这些人种缺乏能消化牛奶乳糖的一种酶。所以,除非牛奶经过发酵、凝结,做成了酸奶、奶酪,否则他们食用乳製品后就会发生腹胀、腹泻、不消化等不适情况。

  最近邀请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历史教授来校讲学。她的研究发现,藥书、食谱、诗集之类的中国历史典籍中,有关食用、藥用牛奶等乳製品的例子很多。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记录用於治疗酗酒、腹泻、乏力和产妇调养等各种需求的藥方,推介乳製品不遗余力。明代食谱中也发现製作奶酪、乳扇的方子。她因此质疑西方流行的亚非人种乳糖不耐受的“常识”,认为此说植根於上世纪六十年代不严谨的科学实验,过於简单粗暴,且有“种族主义”之嫌。

  她说,中国人在十九世纪以前广泛食用奶製品。近代由於人口膨胀,耕地紧张,大部分地区才不再大规模放牧。而现代的乳糖不耐受很多情况下可以归因於其他因素,如食物脂肪含量过高,食品搭配有问题,而且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也远不像人们说的那麼夸张。还有,亚、非、欧、美、澳洲的牛品种不同,产的奶也大有区别。有些人无法消化美洲、澳洲的牛奶,食用亚洲、非洲的牛奶则没有问题。即便某些人如果真缺乏消化乳糖的酶,他们每天吃饭时喝一杯牛奶也没有不良反应。

  儘管这位教授的学说有待进一步考证,“中国人都乳糖不耐受”的说法是该画个问号。把乳糖不耐受归咎於一种基因、几个种族,难免以偏概全。我不由想到,美国人的“食物过敏”层出不穷,从花生、坚果、鸡蛋过敏,到近年流行的“麦麸过敏”,不知其中又有多少水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