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回家省亲,一日与母亲散步,行至中学学校附近,突然看到对街的报刊亭居然还在营业。自外出求学工作,十数年未再途经此处,偶然得见儿时回忆中的报刊亭,有些感慨,便拉着母亲过了马路,向报刊亭行去。
老闆已经换了人,不再是当年那个年轻阿姨。现在开档的是一对中年夫妻,妻子热心询问着我们想买什麼,丈夫坐在椅子上用手机看着电视剧。
一隻黑猫突然窜出,在书报摊上踱步,向我们走来。女主人提醒我们,牠看着温顺,但只能抚摸牠的头顶,否则牠会抓人。母亲正想抚摸牠,刚抬手,牠便伸出爪子,女主人随手拿起一本杂志,拍了牠两下。黑猫急忙转身,穿过书架,钻回店内。
一个小插曲结束,再仔细打量这间小小的报刊亭。各式各样的杂志仍是主要商品,但不少放在高位的已经被晒得褪色,看得出来早已是过期刊物。平铺在枱面上的,主要是几类期刊,有娱乐杂志,有故事书,也有财经刊物。但不少都是几本不同封面的同一刊物叠放在一起,滞销的痕迹,一看便知。
女主人说,现在买书的人少了,都是用手机,看电子书,或者网上衝浪。很多资讯,习惯了速食快餐的人,又怎会沉下心看看深度报道。也因此,报刊亭除了书报,也经营起文具、偶像周边产品作为副业。看得出来,倘若不丰富商品类型,仅仅依靠书报,实在难以为继。
聊了片刻,母亲最终买了一本《读者》。回家路上,母亲说,看女主人如此热心,不忍心,便想买一本《读者》帮衬一下,儘管已经很久没买过,“当年是从创刊号开始买的,每一期都买,这几年,真的一本都没再买过。”
想起那天在沙发上,看父母刷今日头条。从换了手机给他们安装今日头条后,两人早已是重度用户,这几年的阅读,大都在手机上进行。父母辈的阅读习惯都被改变了,何况伴随科技发展而成长的“新新人类”呢?街角那个报刊亭,不知何时,或许终究会消失。
treekakir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