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墟里/客居/叶 歌

2019-06-26 03:17: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学校工作十年的香港同事告诉我,要不是父母在,她才不会每年回老家呢。她说话时站在铜锣湾街头,背后名牌商店林立,行人簇拥在过街红绿灯前。蔻驰店外排着长队,街角停下一辆旅遊大巴,又放下一波遊客。久居美国小镇,难怪她不习惯香港的人口密度。

  碰到在香港定居的美国校友,他们却表示适应良好。有的三年前来港,只为父亲重病,从这裏去澳洲比原先居住的中东阿曼近得多。有的在法国读了MBA,五年前毕业后在香港找到了工作,现在某法国奢侈品牌公司担任管理人员。又有一位才来两年的,听说是在美国从事中学教育十几年,感觉不受尊重,幹腻了,来香港的国际学校碰运气。

  在香港居住最久的两名校友,一位住了十八年,另一位住了二十五年。

  前者在国际学校工作,一路晋升,如今担任副校长,且找到了来自日本的人生伴侣,最近一起收养了孩子。后者从经济系毕业后在美国继父的公司“挖沟渠”,自觉“前途无亮”,於是报考法学院,如今在香港担任律师,为各大跨国公司提供法律服务。即便谈不上“登上人生巅峰”,这几位校友在港生活安逸。虽然汉语还说不通畅,但在香港坐地铁、转公交,比我还麻利。

  美国校友能在异国成家立业,日子过得兴旺,除了有技术、有能力,心态好是关键。他们在大学毕业后周遊世界,本就是勇於挑战自我,“敢吃螃蟹的人”。如果一味躲清淨,怕人多,在香港大概也一天都呆不下去。英文中他们这类人叫“expatriot”,即侨民是也。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找到心安之处,才算乔迁安妥、客居成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