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普通读者/关於重複/米 哈

2019-07-12 03:03: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有一句关於写作的名句:“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材。”这说话当然有它的道理,但反观我们熟悉的美学教育,彷彿都在教育我们当一个蠢材。

  “你这幅画,画得真好。画得很像。”从小,“画得很像”都是评论我们创作的一个重要标準,这裏的“很像”不一定指具象,也会指形式,例如我们会听到有评论说,说某个故事结构写得不像一篇小说,说某份剧本写得不像一部剧本。

  当然,我们都明白模仿是作为初学者的必经之路。但事实上,以上的批评并不限於初学创作者,而广见於对专业创作人的批评。弔诡的是,我们对於“模仿论”的贬抑,明明已有过两千年的历史。

  我们会想起柏拉图的“三张床比喻”。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口,以与格劳孔的辩论,说明自己的哲学观点。苏格拉底以床为比喻,说明创造与模仿的关係,指出“三张床”的存在:第一张是由神创造的自然之床(的理念),第二张是木匠按床的理念而造的床,第三张是画家模仿木匠的床而画成的床。

  这个比喻后来引起了不少美学辩证,有人认为柏拉图对於艺术美的价值还是肯定的,但更多人理解柏拉图的想法是说画家(与诗人)只会“二次模仿”,模仿木匠模仿神而来的模仿成艺术,因此艺术是低等的,它是重複的重複。此说进一步针对艺术家只懂取悦大众,玩弄情感,是对理性的挑战。

  这说法正确吗?我想,如果有一位画家画出了一张令人感到舒服的床,而另一位木匠造了一张美观但叫人睡不着的床,哪一张更接近那所谓床的理念呢?说回文首的名句,这段说话,其实是谁说的呢?有人说是巴尔扎克,有人说是王尔德,甚至有人说是鲁迅,究竟当中谁是天才、庸才或蠢材,我不得而知,只知道这样重複引用到陈腔滥调的所谓名句,在我的文章,又给我重複引用了一次。

  m.facebook.com/mihaandlouis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