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墟 里/“青椒”生活实录/叶 歌

2019-07-19 03:24: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网友有才,微信群中一份“当代大学教师真实生活图鉴”将内地“青椒”(青年教师)的生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帖称:别人“996”,他们“7-11”,早九点上班,晚十一点下班,一周七天无休。“教学、科研跷跷板”,永远无法平衡。辛辛苦苦备课,準备了PPT,却要在课堂上和手机争夺学生。教学任务繁重,但科研不出成果“不留则走”。总之,“大学教师不加班,因为我们从来不下班”,“白头髮增多、髮际线后退”,流不完的辛酸泪。

  笑过之后,不免深思。有人说这是大学教师“矫情”,每份工作都辛苦,都有压力,他们至少有寒暑假,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作为同行,我却深表同情。大学教师的最大苦处可能就是想得太多。上班和同事、领导、学生打交道,绞尽脑汁,唇乾舌燥。回到家也不是打卡下班,万事大吉。除了领导分派的任务必须日夜兼程完成,每日要教的课程必须精心準备,还得见缝插针搞科研,挤出周末、假期完成写作。

  这样的日子我当“青椒”时也曾有过。幸运的是我所任教的美国大学不但终身教授的评选透明公正,规矩分明,而且校方一路扶持,循序渐进地培养人才。从每年慷慨的研究经费到中期反馈,其宗旨是要帮助年轻老师不断进步。每位教授的教学负担一视同仁,不按资历决定课时多寡。科研评估也理性、人性,没有“核心期刊”、“C刊”等花样,论文发表重质不重量。

  这次到香港开会,发现那裏的同行压力也大。不光个人评职称得看论文数量,大学获得政府资助的金额也与教工发表论文的数目直接挂鈎。量化到如斯地步,果然不能相信“大学教授待遇好,地位高,妥妥人生赢家”的神话。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