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雁南飞\补习班\杨劲松

2019-07-22 04:23: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到香港会晤内地老友田小姐,她约我在铜锣湾写字楼碰面,楼裏众多中小学补习班,她在给八岁的女儿选课。我惊讶於香港中小学生也有课外补习传统,补习班成了大产业,竟然租在了寸土寸金的铜锣湾。田小姐介绍,应试教育在香港未能免俗。无独有偶,我的一位熟人近年定居香港,儿子在此读小学。一到寒暑假,她就飞往美国,陪一下在那裏读中学的女儿。她是内地家喻户晓的歌星,陪读妈妈成了她如今的生活重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应试教育,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灌输,或许是华人难以改变的教育理念。

  上周,邓超与俞白眉导演的新片《银河补习班》在内地公映,该片讲述了蒙冤的父亲出狱后,如何帮助儿子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用先进教育理念帮助儿子成为内地中学的“学霸”,显然是理想主义的一种表达。不能用应试教育捆住祖国花朵,这个道理谁都懂,但从家长到学生、从家庭到学校,都未能走出面对现实的怪圈。何况,中国已进入留学生输出的前列,阶层分化首先从教育产业上体现了。电影终究是完美人格与奇迹梦幻,可以表达教育理想,但难以引发更广层面观众的共鸣。教育与医疗,是内地民生的两大热点,去年电影《我不是藥神》引发巨大社会舆情,引爆票房突破三十亿。医疗制度的追问在百姓中有统一非议的绝对性,教育理想的纠结,百姓则是掩耳盗铃的多议,所以同样是社会热点,《银河补习班》就很难达到《我不是藥神》那样的公众情绪的共情。

  教育理念,这个说不清理还乱的负载,是企图引发影片商业卖点的一个不算高明的标籤。其实,《银河补习班》跨度三十年,片中蕴藏的关於父子关係中爱的补习与弥合,关於蹉跎岁月的偿还与历史错误的平反,这种知识分子情怀,或许更能触动观众心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