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周密的笔记《癸辛杂识》,续集上有《讼学业觜社》,宋代似乎官司普及,甚至有讼师培训班。陈石涧、李声伯曾说:江西人喜欢打官司,人们讽刺为“簪笔”。他们往往开有教人打官司的培训班,上百人来学,培训班的主要课程,是教学员们如何对答,如何从别人的话语中找到破绽,攻击他人。
又听说丽水的松阳,有所谓的“业觜社”,也是专门教人怎麼吃嘴巴饭,这个社团中,还出了个张名嘴,张槐应。“簪笔”,可以理解成口才的厉害,像针一样,这样的口才,纵横捭阖,和人辩论,无往而不胜,绍兴人叫师爷,香港电视剧中称“讼棍”。
要在话语中无往不利,需要极为扎实的各种能力。记忆的能力,大量枯燥的条文记忆,且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几百条,上千条,涉及方方面面,都要熟悉,如此,才能引经据典,让人佩服;演说的能力,能将死的说成活的,反之亦然。思辨的能力,层次清晰,逻辑推导力强,常诱敌深入,陷别人於泥淖中不能自拔,即便处於劣势,也能在细微处发现蛛丝马迹,擒贼擒王,反败为胜。
上面的各项能力,虽有天生悟性,但也有很多技巧可以琢磨,更要经久练习。面对一个错综複杂的案件,有刑事,有民事,有小纷争,也有大案子,要一步一步一件一件理出头绪,才有可能搞清来龙去脉,於是,讼学培训班和业觜社,就有了天然的市场。
至於张名嘴,没有细节,但不妨碍让人充分想像,他一定是打过数场知名的官司,常常将不可能变成可能,险中取胜,从而名扬天下的。我去松阳,听到松阳人这样形容能说的:甲厉害,能将树上的鸟儿骗下来。还要再加一句:乙更胜甲,他能将骗下的鸟儿,再骗上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