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过眼录\刘以鬯和他的《酒徒》\刘俊

2019-08-20 04:24: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谈起香港文学,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刘以鬯,而提到刘以鬯,大概也总要说到他的《酒徒》,《酒徒》以意识流著称,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

  柳苏说“如果你知道刘以鬯,你就可以多认识一个字了:‘鬯’”。确实,在看到刘以鬯这个名字的时候,许多人可能会在“鬯”字面前停下来:这个字怎麼念?什麼意思?然而就在“停下来”的时候,可能也就记住了这个名字──陌生化就有这样的效果。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圣约翰大学毕业,曾在重庆、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任报纸、杂志编辑,平生创作“娱人”的文字何止千万,然而自珍的“娱己”作品却相对少了许多,《对倒》、《寺内》、《打错了》为其代表,而《酒徒》则是代表中的“代表”。

  《酒徒》起初在《星岛晚报》副刊开始连载,至今已有至少七个版本的《酒徒》问世。一九九九年,《亚洲週刊》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酒徒》入选,经典地位得以确立。《酒徒》的主人公“我”是个作家,做过编辑,下过南洋,“如今”在香港以写作为生——这看上去似乎有刘以鬯的“影子”在闪烁,不过除了这些,“我”还是酒徒——这就与刘以鬯不相干了,因为刘以鬯是“不喝酒”的,“有人问过他《酒徒》是不是写他自己,他说他只是把自己‘借’给了《酒徒》”。在小说中,“我”一方面通过意识流动,呈现出香港社会的风貌以及“我”与几位女性的複杂关係,另一方面,也表露出“我”对文学的认知以及心目中的文学理想。小说最为突出之处,无疑是跳跃的意识流动,以及非常现代诗诗风的诗化语言──这些都使《酒徒》“形式感”突出,“陌生化”十足,令人耳目一新。

  刘以鬯创作《酒徒》,是要“写一个因处於这个苦闷时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识分子怎样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继续生存”,当年他觉得这样的写法可能会令读者“感到不安”,现在看来,他担心的读者“不安”,已变成了读者“欣赏”。

逢周二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