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每到假期结束,对开学都有一种莫名的期盼,因为对於如我一样八○年出生的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开学意味着又要回到课堂,与小夥伴们和自己喜欢的老师们朝夕相处,意味着至少不那麼孤独。
开学前,同学之间打招呼,说得最多的就是:“作业写完了没?”足以见得假期作业的权威和重要:八十年代的小学,寒暑假作业通常是两本练习册,外加“五个一”: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听一首好歌、做一件好事、写一篇作文;九十年代的中学,假期的作业更聚焦於功课,但也有例外,比如我的高中班主任,有一年就很大胆地把统一发下来的练习册都废掉,自己印了几套卷子代之,然后要求大家完成两个特别的题目:一是记住父母的生日,二是去一个自己从没去过的地方看看──不一定是大城市,乡村小镇都可以。或许是因为这些愉快的经历,我从没为开学交作业而烦恼过。
上周,接了一个“急活”:开学在即,同事的儿子暑假作业竟然一个字都没动。同事急了,但无奈自己又要出差,於是请我去做辅导,无论如何要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我起初以为作业很多,但见到了那薄得只有十页纸的暑期作业,很是惊讶:这点作业,孩子为什麼拖着不完成呢?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作业虽然很少,但涉及到了很多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内容,比如,要学生写出暑假去过的一个地方,要拍照片、画图画、写出感受。这种训练很综合,至少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题海战术,真好。
见我陪着一起做作业,他兴致很高,一个晚上就写完了。“叔叔,你能多陪陪我吗?”他一脸虔诚:“爸爸妈妈总是出差不在家,之前有时候作业没写,爸爸很着急,能感到他很在意我,虽然捱批,我还是很高兴。所以这次我也一直拖着没写。”看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话也一样适用於孩子。我给同事发了一条微信:“不止孩子,你也有暑假作业──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