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访老乡孙大哥,他的家乡在我们县城西北,叫白甸。我记得童年时我去过一个地方叫瓦甸,他说现在瓦甸已经合併到白甸了。当年去瓦甸是去我外婆的弟弟家,记得那次去瓦甸是坐船,码头在新华路西口与丹凤桥交叉口,那真是水乡一路摇到外婆桥,到了瓦甸睡的是地铺,其他全忘了。我的家乡以北是里下河地区,一直以为“甸”这个字是有水的元素,字典正解是古代指郊外的地方,瓦甸确实就是县城的郊外。我的一位表哥就是从瓦甸走出的,到了南通市,娶了老军医的女儿,后来也算市级领导的家属,但基本没走动过。
外婆的亲弟弟是出家人,终身未婚,无儿无女,是当年的五保户,哪五保,连我爸妈现在都说不上来了,那是计劃经济时代国家对孤寡老人的一种福利制度。母亲说,当年一看到五保户,就知道家裏没人了,国家养着。我的一位在香港工作的八○后小弟竟然回答出“五保”的具体所指,他在朋友圈留言:五保是指国家保障孤寡老人的吃、穿、住、医、葬。
上月在宜宾地震灾区采风,入住县城宾馆,当晚女服务员敲门,说送蜡烛,明早六点停电,我没开门,说不用了。心想六点鐘天就亮了,还用蜡烛?次日六点半睁眼,拉开窗帘,一片昏暗,长江第一县的早晨天光不是北京,时区起码晚了一小时。去服务台取了蜡烛,回房间小心翼翼点燃,我竟不知道如何把蜡烛固定住。急中生智,把蜡烛放到玻璃杯裏。突然发现,我这是多少年没用过蜡烛照明了,竟然忘了如何使用这简单的照明。昏暗中我反思,智商瞬间急升,用蜡烛油固定的常识终於想起。童年还有煤油灯,每次都要用剪刀修剪灯芯,用玻璃灯罩保护着微弱的油灯光。油灯光,那时家乡常停电的光明陪伴。
逢周一、三、五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