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放生恐惧症\胡一峰

2019-10-02 04:24: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不会开车。有一次聊起学开车,女儿说,老爸你不用学了,马上就有无人驾驶了。想想也是,无人驾驶的噱头响了很久了,没準儿哪天就实现了。

  日本东京的轻轨“临海线”不就是无人驾驶吗?无轨的汽车要实现无人驾驶,比有轨的火车可能要难一些,但想来也不是无法突破的。就在九月二十二日,全球首张自动驾驶商用牌照发出。无人驾驶离我们真的不远了。

  无人驾驶是人类向智能社会迈进的一大步。在越来越智能的社会,有一种担忧始终缠绕着我们:我们会被机器人控制吗?或者说,我们的智能对象化的结果会反噬我们自身吗?

  很多年前,智能社会还离我们很远的时候,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已经反覆猜想和描写过人类被控制甚至消灭的恐怖场景了。而所谓“机器人三定律”说到底不过是人类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如果机器人严格遵守“三定律”,只能说明这一“型”的智能水平还不够高罢了。

  回到“控制”的话题,如果我们不把“控制”等同於“奴役”,那“控制”早已存在了。大部分司机现在都习惯使用智能导航,导航不但指示道路,还会分析拥堵情况,帮司机选择一条最合适的路线。那麼问题来了,譬如某位司机开车前往朋友家,导航的路线提示和朋友提供的路线不符,是听从和自己同为人类的朋友,还是异己力量的“智能导航”呢?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那这是否也是一种“控制”呢?

  所谓奴役,实质是一种被安排的生活,不一定非有血淋淋的场景。鲁迅先生有篇文章写过:民国革命后,母亲对堕民的女人说以后不用再走来服役了,后者不但没有欢呼解放,反而勃然变色道,我们是千年万代,要走下去的!

  面对人工智能的袭来,应该恐怖的可能不是被机器人杀戮,而是因不再被安排而出现的“放生恐惧症”。保持一点人类意义上的试错纠错的能力,大概是这种病症最好的疫苗吧。

逢周三、五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