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园\如织\蓬 山

2019-10-10 04:24: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放假出遊跟“受虐”几乎是同义词。每逢长假,新闻裏最不缺的词就是“遊人如织”。长城遊人如织,西湖遊人如织,泰山、兵马俑、张家界,到处都如织。有密集恐惧症的人士,看多了很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其实,“如织”本是个很美的词。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温庭筠“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此外还有“柳丝如织映人家”“萋萋柔绿愁如织” “青子绿阴如织,花满深宫无路入”“野棠如织,只是教人添怨忆”……也是那麼的唯美而诗意。

  “如织”,从字面上说,首先形容的是密,这很好理解。但织要靠线,而是轻柔纤细的,所以这烟、春、柳、愁,都织得又轻又薄,有着朦胧而细腻的质感,蕩漾其中的情绪也像涟漪像月牙儿般柔软。而且,“如织”又自带动感,景色不是静止的,思绪之梭也一样的在其中迴环往复。

  不知道是谁先将“如织”用到了遊人身上。古代没有黄金周,人口也没这麼多,大概遊人确实有“如织”之感,才子佳人,三三两两,穿梭於桃红柳绿之间,虽热闹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所以有雅兴的文豪们才造出了这个成语。

  到了今时今日,但看那黑压压一片的人山人海,像秦始皇陵门口排队三小时、进去看两分鐘兵马俑的盛况,那样的笨重拥挤,哪裏能织得动呢?就是王母娘娘和织女亲自动手加班,恐怕都难以完工,实在是“遊人如织”不可承受之重。在笔者看来,但凡用这个词的记者、小编、主播,都是生吞活剥、敷衍应付,没有仔细的字斟句酌。

  倒不如用“遊人如鲫”更贴切。但这个“鲫”,也不是“过江名士多於鲫”的“鲫”,而是北方那种满满一大铁锅贴饼子炖鲫鱼的“鲫”。想想挤在人群当中,满身黏汗,空气污浊令人窒息的感觉,大概真跟在铁锅裏的鲫鱼差不多。

gardenermarvin@gmail.com

逢周三、四、五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