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书之妙道\执笔的长短\邓宝剑

2019-10-17 04:24: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执笔有长短、深浅之分,正如孙过庭所说:“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执笔的长短,说的是捏管的手指与笔毫的距离,手指越靠近笔毫则越短,越远离笔毫则越长。

  卫夫人《笔阵图》云:“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虞世南《笔髓论》亦云:“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这两篇书论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执笔的长短和书写的字体有关,楷书执笔最短,草书最长。这是由於执笔短的优点在於行笔稳健,执笔长的优点在於运转灵活。

  执笔长短贵在因事制宜,而固执於一端者亦不乏其人。宋人黄伯思就批评道:“流俗言:作书皆欲悬腕,而聚指管端,真草必用此法乃善。予谓不然。逸少书法有真一、行二、草三,以言执笔去笔远近耳。今笔长不过五寸,虽作草书,必在其三,而真行弥近。今不问真草字,必欲聚指管端,乃妄论也。今观晋宋及唐人画图执笔者,未曾若此,可破俗之敝说。”

  其实,除了字体,相关的因素还有不少。同样是楷书,书写蝇头小楷和题写擘窠大字,恐怕就不一样。同样是题壁而书,在距身体较远处落笔与较近处落笔,执笔的长短也未必相同。

  另外,取法不同的範本、对笔法有不同的领悟、追求不同的风格,乃至使用不同形制、性能的工具材料,都会影响书家执笔的长短。苏轼作书喜单鈎枕腕,执笔自然较低,落笔沉厚饱满。黄庭坚提倡“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点画因而跳蕩舒展。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同样是谈手指距离笔毫的远近,宋以后多称“高低”,而唐人孙过庭称“长短”不称“高低”,这或许不是偶然的。在孙过庭所处的时代,执卷书写还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这时毛笔的角度较平,执笔无所谓高低。而随着高桌子的流行,据案而书成了绝大多数的书写方式,毛笔竖立,手指距笔毫远则高,距笔毫近则低,用“高低”指称执笔之“长短”便很适宜了。

逢周四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