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集中看了一组对香港配角演员的访问,感触很多。许多人入行已经三四十年,出演过超百部剧集,但从未做过主角。他们是戏中“绿叶”、“甘草”,也会被叫作“跑龙套”、“路人甲”、“茄喱啡”。许多演员都有了相对固定的“人设”,比如“御用收数佬”黄文标、“纸皮婆婆”许碧姬,戴耀明自称是“御用傻仔”。
许多人演了一辈子戏,眼看着身边一代代天王巨星后浪推前浪,但自己永远站在舞台边缘,而毅然坚持走到了现在,也习惯了在街上被人称为“茄喱啡”。而一旦接到戏,哪怕角色再小,却仍认真演好。不止一位受访者说:“我不是明星,但我是一个演员。”年近九旬的许碧姬,因为腿脚受伤休养了一年多,仍然开朗地笑称希望尽快康复,再打电话问问剧组需不需要“垃圾婆”。
有的人除了演戏,本身职业是日语补习老师、专业Dancer;也有的为了生计,因为接戏太少,需要兼职卖鱼、送货。这在内地是很难想像的。他们的平凡故事,打动了很多内地网民。让人感受到了香港人的敬业、达观以及拚搏、进取,怀揣一颗平常心,直面生活的种种艰辛。
感动之余,也有感叹。这些“茄喱啡”,知名度其实远超过内地的一些配角。比如在香港演了一辈子配角的戴耀明,北上后不仅做到“男一”,而且出入有保姆车,有私人助手。剧组尊称他为“戴老师”,因为很多人都是看港剧长大的。
内地有上万家影视公司、经纪公司,各省、各市上千家电视台,优酷、爱奇艺等专业视频网站,许多互联网航母公司以及地产巨头也都积极介入影视行业。除了院线电影、电视剧集,更有众多网络影视。近几年《流浪地球》、《哪咤》等“现象级”超级大片的产生,离不开广阔市场的积极培育。这就是规模空间的差距。
如果能跳出封闭的小圈子,谁说要注定一辈子做“茄喱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