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数据库的温度/胡一峰

2019-11-08 04:24: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来,有一种恐惧攫住了我。在“脱网”的情况下,我好像不会写作了,至少写起来不那麼顺畅。一旦打开“数据库”,心裏就踏实多了。记不太準确的时间、事件,引述某段名言,搜索、查核很方便。

  以前,博闻强识是种本事。读大学时,教“中国哲学史”的老师据说可把《韩非子》倒背如流。“倒背”没有见识过,但讲课时任性地背诵或在黑板上默写大段的诸子语录,是常见的。字龙飞凤舞,竖行直下,边念边写,音落笔停,一气呵成。有时语势太急,粉笔为之三折。我们深表叹服,老师谦虚地晃晃脑袋:讲了几十年了,吃饭的手艺。翻翻学林轶事,写文章不用查书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如今讲课听说都用PPT了,引述的材料以百般妖艳的字体,呈现在电脑屏上,板书逐渐消失或成为屏幕的“备胎”。在线检索丰富异常,能查到的文献越来越多。对於写作者而言,得数据库者得天下,绝非一句虚言。有数据库站台,似乎只要记住几个关键词,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躲避几十年的苦读。那麼,我们还需要记诵吗?把原本该装入脑袋的东西,放到所谓“云端”,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者,既非好事也非坏事,只是时代变了,我们随其波逐其流罢了。

  没有网络的时代,也有类似数据库的东西,準确地说是“数据库”的目录,“引得”“提要”“总目”等等工具书,给人以查考的线索。编製这些工具书的人,大多成了专家,他们编写过程中所见所想之心得,也成了某领域必读的专书,比如洪业先生的《杜诗引得序》。每读前人留下的这类“工具书”,除了享受“工具”的便利,还能感到“书”的温度。有意思的是,现在的数据库做得越来越庞大,技术越来越精良,却很少见建库者成为了专家,更很少见到因此而写的专书。当然,也就很难感到那种“温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