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文艺中年/玉皇登殿/轻 羽

2019-11-18 04:26: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文化中心落成三十周年,暨粤剧成功“申遗”十周年,香港八和会馆於大剧院演出《玉皇登殿》和其他传统例戏,确实具有双重意义。

  《玉》是广东粤剧的“开台戏”,与观众现时仍然经常看到的《六国大封相》属於同类戏码。对比而言,《玉》剧更具浓厚的宗教思想,并隐含着传统社会意识,例如宗奉祖师、忠君爱国、反清复明等。其娱乐性和故事性不及《六》剧,却同样需要众多演员才可演出。经历多年,《六》剧仍被戏班保存,并为观众及赞助商喜爱;《玉》剧则成罕有剧目,每遇特别节庆才会製作公演。

  《玉皇登殿》基本上纯为排场例戏,演出并无具体情节及故事,只有做功、“牌子”曲及锣鼓的串演。“做功”包括各种神祇的跳架、紮架、上天梯、上高台和椅子等功艺。与其说是一齣戏,不如说是一场艺术仪式,因其整体演出形式古樸,与近代通行由生、旦担纲的粤剧大相迳庭。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香港八和会馆曾将《玉》剧修复演出,但因为科技尚未先进,故此修复后亦无完整纪录,粤剧戏班往后亦没再演出该剧。辗转至一九九八年,阮兆辉与新剑郎等名伶决意对《玉》剧进行整理,他们分赴广东与马来西亚访寻艺人,搜集资料,并依据加拿大资深艺人黄滔记录的提纲与锣鼓曲谱,并由新金山贞、尤声普等负责进行排演,尝试整理并重新演出该个非常珍贵的粤剧传统开台例戏,其后并将该剧重登当年的第十七届亚洲艺术节,动员本地六十多位红伶一同演出。二○一○年,第三十八届香港艺术节邀请香港八和会馆製作“百年回顾八和鸣”,再次将《玉皇登殿》修复於舞台演出。

  是次《玉》剧再度公演,与前几次的演出模式大致相同。另一方面,除了好些现时仍然活跃舞台的资深名伶,亦有更多新一代演员参演主要角色,冀望藉此为粤剧年轻化,增加活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