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内地传媒圈都瀰漫着忧伤:新华社知名记者、国际部专稿中心主任徐勇在办公室中突发大面积心梗不幸离世,享年五十六岁。不少人为之痛心和惋惜,相关的缅怀文章一篇又一篇,几乎篇篇令人泪目。
怀念文章中提及的徐勇对年轻人的耳提面命,比如,写稿子少用形容词,少用“的地得”,不要用“被”字;要用短句,能短则短,多用直接引语,其实在我唸书时,就已经间接地透过国际新闻翻译老师、他的新华社前同事周轶君有所熟知。虽然并未直接受教於徐勇,然而他对新闻的严谨认真,甚至是近乎苛刻的规矩,都深深地影响到了身处千里之外的我,并一直将之奉为圭臬。
大批的媒体公号都在怀念徐勇,而在这些汹湧悼念的背后,“更加汹湧的是对自己的反思”。徐勇的离世,也让我想起另一位英年早逝的媒体人、被誉为“中国电视纪录片里程碑性的人物之一”的央视评论部前副主任陈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於忘记了为什麼而出发”,经陈虻演绎成“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麼出发”,早已成了业界名言。
陈虻常说:“我不是在改片子,是在改人。”审片时,他往往重视如何与编导实现有效的沟通,因为他更在意的是对方的思维方法,包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他爱用这样一个比喻:“我希望我的说法不是铁锹,是馒头。给你一把铁锹你就只能挖坑。我给的应该是馒头,你吃下去浑身是劲,愿意幹啥就幹啥。”这是陈虻二十多年前的话语,不但没有过时,相反经历了岁月的推敲更显其价值。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虻、徐勇的离去,对传媒界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损失。而我们对他们的纪念,都应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纵使前路迷茫,依旧要保持激情,因为正如陈虻所言“‘现在’,就是小时候想过无数次要为之奋鬥的未来”。既然想起了当初为什麼出发,就别忘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