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过眼录\秦淮河上的朱自清\刘 俊

2019-12-10 04:24: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朱自清是个学者,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还做过清华中文系的系主任。除了做教授,朱自清也是个作家──最初是诗人,后来写散文。虽然在新文学兴起之初,他在诗歌界相当活跃,但他的“文名”却主要来自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浆声灯影裏的秦淮河》、《绿》、《给亡妇》等,都堪称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

  朱自清的散文常写遊历见闻,身边亲友、日常人生。他的散文感情是真挚的,姿态是温情的,文字是用心的,表达是抒情的。不过,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点,在我看来却是那个“抒情主人公”既拘谨又蕩漾的内心纠结。

  拘谨又蕩漾的内心纠结,在《浆声灯影裏的秦淮河》中最为明显。对於秦淮河上的歌妓,“我”是留心的,“前年听说歌妓被取缔了,不知怎的,颇涉想了几次”,可是当歌妓真的来招揽生意时,“我”却“很张皇了”,虽然“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於是直说“不要。我们……不要”。既然“不要”,那也罢了,然而当歌妓的船走了之后,“我的心”却又开始“自白”了:先是感到“抱歉”,后又觉得“我的感情”被“道德”“压服着”而“有所顾忌”,因此才导致了“我”“一面盼望,一面却感到了两重的禁制”。面对歌舫已去,“我”又在想:“卖歌和卖淫不同,听歌和狎妓不同,又干道德甚事?”如此的内心蕩漾,千回百转,“终於不曾撇开我的听歌的盼望”。

  想听歌却又受着种种道德的“压服”,面对道德的“禁制”却又难以撇开“听歌的盼望”,朱自清这种既拘谨又蕩漾的内心纠结,大概是那个新旧过渡时代知识人的“共性”吧。

  这样的内心纠结,最终让“浆声灯影”中的朱自清感受到了“寂寞”、“怅惘”和“幻灭的情思”。那晚他和俞平伯共遊秦淮河,在留下了一篇文字记录的同时,也留下了真实的内心写照──拘谨限制了蕩漾,刻印下“听歌的盼望”没能实现的遗憾。

逢周二见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