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陆粲的笔记《庚已编》,卷第十有《辟疟镜》,镜因分家而剖,自然失灵。
医生周惟中,告诉作者一件事。吴县三都的陈氏,家裏祖传一面古镜,直径八九寸。这镜有神奇之处,凡患疟疾的人,拿着镜子照一下,一定会见到一个东西附在镜子的背面,形状蓬头垢面,糊涂不可辨。镜子一拿起,这东西就会受惊,立即不见,患者的病也就好了。人们认为,这是疟疾鬼怕见自己的形象而逃跑了。到了弘治年间,陈家兄弟分家产,因为是宝镜,於是分剖,各得其半。用这半面镜照疟,无论是哪一半,都不再灵了。
古镜能照疟疾,显然不可能。但有可能的是,先前人们是附会,附会多了就成了传奇,而那患病的人,有时往往差不多快痊愈了,拿来一照,病就好了,完全是心理作用。而因心理作用而痊愈的病例,古往今来,数不胜数,自我循环的机体,大多数时候,完全听从大脑中枢神经发出的指令。兄弟分家,宝镜对半分,从而导致照疟不灵,这是问题的关键。
我觉得,製造这样一则社会新闻,用意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告诫我们,兄弟齐心,力可断金,和为贵。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家和万事兴,有了和,诸事皆有可能,家可以兴,国可以强。没有和,兄弟阋於墙,国难以兴邦。和其实就是道德和品质的高度集聚体现,和蔼,和畅,和风,和乐,和美,和睦,和亲,和洽,和善,和顺,和谐,和弦,和煦,中国词语中,带和的词语,绝大多数都有令人嚮往的境界,即便和稀泥,也不算坏事,相比剑拔弩张,将事态息下来,再慢慢处理,显然更理性。
半面镜子因分剖而失去灵性,实在是一面良好的镜子,让我们大家都可以自照,社会如此,个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