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长城断想\蓬 山

2020-01-10 04:24: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长城不仅是北京的“城市封面”,而且还是中国的“国家名片”。长城也分层次。外地遊客自然首选八达岭,其次是司马台、慕田峪。但本地“驴友”更喜欢的是未经商业开发的“野长城”,虽然残破,但更有韵味。

  犹记得前年深秋在延庆某处野长城,山区比市区寒冷得多,红叶未落,而初雪已至。长城巍巍,雄踞於崇山峻岭之上,云雾瀰漫山间,彷彿千百年来的烽烟尚未散尽,萧瑟中越发显得莊严。

  长城昔日是武力的象征,如今更多的是文化的意义。从秦到汉,从北齐、隋、唐到明,长城几经修缮营建。仔细想来,在古代,长城也并未能抵禦住塞外胡族的入侵。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一次次叩关南下,甚至入主中原。

  袁枚在《随园诗话》记载了两位同时代文人咏秦始皇的诗句。一位是进士崔念陵:“刘项生长长城裏,枉用民膏筑万里。”另一位是诗人朱排山:“诗书何苦遭焚劫,刘项都非识字人。”焚书坑儒与修筑长城,是秦始皇的文武之道,但都没能保住帝国江山。国家的稳定,主要根基在内不在外,重在施行仁政,与民休息。明朝是秦朝之后第二个修筑长城的高峰期。而明朝的灭亡,亦肇自内政腐朽倾圮,而非清兵入关。

  这方面,康熙皇帝有一个精闢总结。某年,总兵官蔡元看上疏奏请修缮长城。康熙召见大学士,面谕曰:“众志成城,岂在边墙。”遂不准行。

  直到一九三○年代抗战军兴,从山海关到喜峰口、马兰峪、古北口、居庸关,忠勇的中国将士凭藉长城与敌寇作输死抵抗。这是长城在军事方面最后的荣光与苍凉。青山埋忠骨,不朽的英魂长眠。而今的长城,依旧巨龙蜿蜒,西起黄沙戈壁,东入白浪沧海,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精神图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