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微言录\我的革命\苇 鸣

2020-01-20 04:24: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们的父母那一辈人,一般都比较强势。他们多生於上世纪三十年代,成长於忧患和战火之中,人生历练比较丰富,也比较现实。我的父母便是如此。

  父母亲因为自身的人生际遇,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内地移居港澳后,可说是吃尽了苦头,他们归咎为自己的用非所学。於是对我从小到大都灌输重理轻文的思想,老说什麼学文的会“饿死”等等,要求我一定要读理科,追求将来能赚钱“养家餬口”。他们的理想是我成为“发三师”之一,意即医生、工程师或建筑师,因为这三师收入稳定和生活无忧。因此,我自初中升高中时,选的便是理科。那年代读理科总成绩可是要排前列才行的;而我,一向数理化生成绩都挺好,高中起还增修了附加数学(即难度更大的高等数学,与数学分别为两门独立的科目)。我附数的成绩大概在九十二分左右,其他理科也很好,尤其是数学和生物。这情况一直到中学会考前都很稳定。

  但是,我很早已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学什麼。理工科虽能应付,但一点都没有学习的满足感。我只有在图书馆看文史哲艺类书籍的时候,或是在打球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己。我知道不容易跨过父母亲这一道坎,不可能说服他们。因此,我决定利用会考这个公开试一次过定生死的特点,来一次革命。除了理科班常规的数理化生中英文,加上附数外,我还报考了自修的中史和宗教这两门,压力不可谓不大。这还不够,必须破釜沉舟以彰显决心:於是我在理化生附数这四门几乎是交白卷的,只认真考了升读大学预科必须合格的中英数,加上中史和宗教共五科。最后就凭着仅这五门较优良的成绩,得以顺利升读预科的文科班。父母亲和老师们都很意外和无奈。母亲说:“你这招很绝,以后好自为之吧。”

  此后数十年,母亲久不久还要问我一下缺不缺钱。她其实是个慈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