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书之妙道/康有为返本开新/邓宝剑

2020-01-30 04:24: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随着金石出土日广,清人探讨书法,着力於追本溯源。他们不仅研习篆、隶,而且在楷、行、草书中也多运以篆隶笔意,以具备篆隶遗意为上。康有为推重南北朝碑而鄙薄唐楷,首要的原因便是认为南北朝碑蕴含着篆隶遗意,而唐楷浇淳散樸,古意已失。

  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主要是针对楷书而发论的,所谓“今用真楷,吾言真楷”。可他在书中追溯秦篆、汉隶,并以汉为本,正是由於楷书直接脱胎於汉隶。他认为汉隶具备众妙,晋、魏人之所以笔意高卓,乃是由於以汉为师。汉以后的书法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隶书笔意渐行渐远而每况愈下的历史。

  以汉隶之古意为衡量的準则,南碑最可宝贵(“宝南”),魏碑最为完备(“备魏”),隋碑虽有洞达、峻爽之美,但“古厚渐失”,故只能酌取(“取隋”)。而至唐代,古意渐渐丧尽。

  在这一历程当中,魏碑去古未远,最为大观,“当汉末至此百年,今古相际,文质斑斓,当为今隶之极盛矣。”而唐楷处於古意尽失之远端,“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樸,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如同一支从汉代射出的箭,在飞行过程中隶意渐消,并终於在唐代落下了。

  有意思的是,康有为锺情於古法,却肯定变革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历史趋於变,但变者未必皆好,在他看来,唐代名家抛弃古法而能变,古意未漓者反而默默无闻,正是“变者必胜”的证明。康有为倡导宗法北碑、汉篆的“新学”,抛弃宗法晋帖、唐碑的“古学”,实是力求返本而开新,将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变”与价值上的“好”合於一身。康有为的书学和他的今文经学在理路上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