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风雅的网民/胡一峰

2020-02-05 04:24: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风雅,是一种文化修养。而文化,似乎又总和古旧联在一起。摆一方古砚,拿一支毛笔,当然被视为风雅。铺开几页信笺,钢笔写上几行,在今日也差不多可算风雅了。与电脑有关的一切,则不然,键盘加屏幕,没人会想到“风雅”二字。

  因此,每逢年节,需向尊长致意时,递上纸质“信笺”,总觉得比电子邮件雅致一些;若是毛笔墨字,规格便又高了一层,不过,书写工具与礼节关係之史的追溯,到毛笔为止。别说刻画龟甲牛骨,书於竹帛也极罕见。养龟与种竹早成产业,材料并非难得。为何如此,只因我们文明的大部分时间和内容,是以纸笔为载体之故吧。

  互联网也非文明载体的终结者,电脑更不是。语音技术不断发达,不远的将来,键盘恐也进入博物馆了。到那时,请出多宝阁上清供之键盘,拂去微尘,敲击几下,“见屏如面”云云,或也获讚一时“雅士”矣。

  人们崇尚的“雅”,与天性中对过去之物总有留恋、不捨,并由此而生怀思、敬意有关。“与古为徒”,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心理。但触发文化变革又推动其滚滚前行者,大半却是“俗”。朱自清先生於此有极精彩之论说,不妨转述如下:“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於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网民今日之兴起,正如朱先生所说蜂拥而至之“俗士”。普罗大众话语权兴盛,促使原先文化体系作出调适和改变。长时段来看,“网盲”之减少,对於文明形态之意义丝毫不亚於“文盲”之扫除。而网民“学习”“享受”“蜕变”的同时,以前的文化也“变了质的继续下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电脑中各式各样的手写字体,不正延续着文字的某种传统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