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古曲今事正相能/胡一峰

2020-02-14 04:23: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网查看消息之余,浏览了不少宣传抗疫的文艺作品,诗词歌赋,绘画书法,戏曲曲艺,不一而足。不过,说句实话,有的水平实在业余,或许只是创作者发泄心中鬱闷之作,借助网络平台,也就传到网上。如大海突发风暴时,腌臜的浮沫、粗糙的沙砾,扬得比平时更高,但大浪淘洗之下,终将被冲散至於无形。

  不过,也有极有水準之作品,出自名家之手,让人精神振奋。比如,豫剧MV《打不赢这一仗不把家还》,堪称“抗疫版”《花木兰》,用的是豫剧代表作《花木兰》的旋律,铿锵大气,充满动感,酣畅淋漓,感染力很强。

  “花木兰”是流传千年之英雄符号。她女扮男装,替父上阵,忠孝两全;杀敌还朝后谢绝官位,“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深藏功与名,品格之高贵,让人更多一份敬佩和亲切。豫剧乃今日中国北方一大地方戏。许多人都能哼上一段“刘大哥说话理太偏”,上年纪者尤其如此。这一次,老戏新唱:“在家多喝水,不把亲戚串,出门戴口罩,乾淨衣和衫,避开那聚集人群取消聚大餐”,“千万个大英雄,紧急奔武汉,救死扶伤英勇不怕难,打不赢这一场仗不把家还”,通俗易懂,虽为应对时疫,亦不失固有之韵味与精神。

  无独有偶,抖音上有京剧爱好者以“西皮流水”套上“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之词,有板有眼,慷慨激昂,虽非名家,也别具特色。网上还能看到以疫情为题材的古体诗词,哀民生之多艰,鼓战疫之勇气,或讽或颂,意蕴悠长。真可谓,古曲今事正相能。

  哲人有云,好的音乐,还需能听懂的耳朵。个人的耳朵是爹妈给的,一个群体的耳朵,却是文化传统雕就的。新的东西,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努力开闢属於自己的新形式,但有时,借助旧的形式,也能找到广泛传播的捷径。社会应急状态下之文艺传播,或许更是如此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