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閒性閒情/南宋缂丝《拱寿图》/李英豪

2020-02-14 04:23: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附图是南宋缂丝珍品《八仙拱寿图》,下方缂八仙仰望骑鹤乘云的寿星公,神态各异,有些拱手贺寿,有些露出钦羨的眼神;设色层次,自然逼真,宛如用笔作画,这种“通经回纬”的独特交织法,可说巧夺天工。缂丝以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不用大机,只用普通轻便的平纹木机,以熟色丝经於木棦上,以舟形小梭织纬;织成画图后,当空照视,有如刻镂而成,富双面立体感。由於织法独特和複杂,技术要掌握十分精确,现代作伪者难以仿学,皆望而却步。宋代洪皓《松漠记闻》和莊绰《鸡肋篇》是较早期记载缂丝的文献,但误导后人以为缂丝技术是南宋初年由回鹘人传入中国;其实大谬。从传世及出土实物足以证明,唐代就出现了缂丝,而且甚盛行,还留存零星的文献记载。宋代的织製方法跟唐代完全一样。若论“通经回纬”的特殊缂织技术,汉、魏之间的年代早就已经有了;所不同的是唐代以前只以“毛线”织成,至唐代才纯以“丝线”替代。

  盛唐时,虽然已发展“抢缂法”与“套缂法”技巧,用不同色谱的色线渐匀其色,又以层色阶线顺序相套,但是仍没有使用晕色匹配。直至南宋,朱克柔把缂丝和绘画合成一体,首创“长短抢缂法”(俗称“朱缂”),用深浅多色阶纬线,长短参错互用,产生晕色的立体效果,如雕镂之象。另一名家沈子蕃创“铺心接缂法”,配合“渗和抢缂法”,使织出的人物、山水和花鸟深浅色晕更富层次,显得自然逼真,技法登峰造极。

  唐代时,朝廷仍承袭秦、汉习例,置寿星坛作祭祀之用,认为寿星就是天上“南极老人星”。《史记》指“老人(星宿)见,治安;不见,兵起”。至南宋,人们才把寿星像确立其拟人化的形象,代表长寿;民间喜欢把寿星和仙鹤比拟,还大大夸张谓“鹤寿千岁”。寿星公骑仙鹤的题材,顺理成章展现於南宋缂丝艺术作品上,成为旷世珍宝。

  古人传说寿星得道成仙,往往以鹤为伴。《列仙传》谓寿翁王子乔“乘白鹤往山巅”。张仲素有诗句咏:“羽客骖仙鹤,将飞驻碧山……清唳因风远,高姿对水閒。”寿翁骑鹤,变成一种象征。人人想成为寿星公,但人寿总有限,人生能随心和惬意就足够了。真正能够继续长存下去的,还是南宋的缂丝艺术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