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以梦为马/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学?/管 乐

2020-02-14 04:23: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给所有人来了个措手不及。在压抑沉闷的氛围中,一批抗疫文艺作品“应运而生”。近日,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的口述文章《我的心是乱的,现在没法写作》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甚广,尤其他提出的“灾难文学的唯一伦理,就是反思灾难”引发不少共鸣。

  面对很多作家在书写当前的灾难,李修文坦言“我写不了,就算要写,也希望自己多一些冷静和理智”,“在这样一场灾难中国,如何保障人的尊严、人之为人的根本,已经成为每一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不可否认,灾难需要文学来记忆。然而,不同於新闻报道,前者的职责是真实快速地反映事实,文学的价值更在於它的审美与启示,担负的责任更多是在追问与反思,包括对人性的诠释与解剖,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寻与思索。鲁迅曾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只有当写作者与苦难在时空上拉开了足够远的距离,他才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呈现更深层次的思考。

  去年出版的《云中记》是作家阿来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经过十年酝酿完成的长篇小说,推出后在民间和业界皆是好评如潮,有评论学者认为“阿来不是在地震发生的当下凭一腔热血投入写作,他对灾难性的事件,对它给我们造成的心灵创伤以及创伤后如何修复,不止是物质上的修复,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逝者灵魂的慰安,实现对生者精神的抚慰,有着长达十年的沉澱思考。”回想二○○八年湧现了数十万首抗震诗歌,如今能被记起来的又有多少呢?

  那麼,如何用文学作品记录当前这场艰难的“战疫”?我以为,我们并不需要一窝蜂似的扎堆纪念,更不需要那些谄媚的抒发,又或是缺乏诚意的文艺腔。但愿就如李修文所说:“我们现在真的要重新从鲁迅出发,反思中国人的国民性……它可能成为中国作家重新出发的一个起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