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童眼观世\重设“卜卜斋”\梁 戴

2020-02-25 04:24: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去年发生的修例风波、今年的新冠肺炎,学校停课不断,不想子女荒废学业,身边很多朋友唯有实行家教。幸好现时互联网发达,网上找教材很容易,免费、收费的网上教学软件很齐备。问题是,互动性始终没有正式上学、面对面那麼强,因为在学校,除了师生之间的传授,还有同学之间的交流。

  笔者想起在中国古代社会也实行家教。当时称为私塾,是开设於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初级教育机构,都是由宗族中富裕的乡绅出资,目的是令同宗中贫寒的子弟也得到教育的机会。古代女子三步不出闺门,宗族中的女弟子亦可藉此接受教育。年龄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都有,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几十人。

  如果读过《红楼梦》,就知道贾府有自己办的私塾,有姻亲或者远亲家的孩子,可免费来读这间贵族学校。私塾中的老师称为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至於是否碰到好的启蒙老师则要靠运气了。贾府的贾代儒是势利、没有责任心之辈,但如果碰上蒲松龄、郑板桥、归有光这些有识之士,则是几生修到了。

  广东人称私垫为“卜卜斋”,原因在於古时盛行“体罚”的教育方法,如果书背不熟,有无上权威的老师,就会拿起一块长形木板或竹片,招呼手心、头部,屁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南平江再次出现私塾,当时有个名为朱执中的老师在家中重操旧业,教授乡人读“四书五经”。二○○五年,张志义在苏州开设“菊斋私”,老师身穿儒士长衫,室内悬挂孔子画像,儿童作揖打躬学习古代礼仪。

  由於香港的学校不断停学,笔者忽发奇想,如果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家长,联合起来设立私塾,自订教材,自行聘请合适的老师,可以仿效中国私塾的模式,一部分教授古代的经典,一部分教授现代知识。要与时并进,不能再用体罚的方式来教导顽劣的学生,届时卜卜应是敲打电脑键盘之声。

逢周二、四见报

点击排行